2021年11月8日星期一

芷琳《六祖坛经辨证》般若品 pg373-393心得报告

 

问:一个人学佛有没有进步?对了这个要从哪里来探讨呢?
答:果煜法师谈到,我们即可以从消极地减少烦恼来确认,也可以从积极地看自己与他人处理人、事、物时,能不能处理得更自在及更圆满这样来肯定。

在对于智慧有两种意义来说,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怎么智慧需要特别归类成两种,第一是消极的意义,而第二是积极的意义?对我个人理解来说果煜法师要表达的是如下: (请师父看看,因为不晓得对不对)

1.
消极的意义
-
知道如何以智慧来消除自己的烦恼,然后这个消除自己的烦恼还是在利于自己的部分而已。
-
相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不一定常常见性。

2.
积极的意义
-
知道如何以智慧来消除自己的烦恼,然后这个消除自己的烦恼,同时利于自己也会利于他人,在处理任何人、事、物时,都能把它们圆满处理。
-
这个感觉上就是消极意义的next level,只有不断练习就能达到福慧双修的level.

倒数多一个半月快要2022年了,想想2021年我确实参与了一整年的线上行愿茶会,感恩到目前为止自己没有缺课。无论是沙登佛教会有任何特别活动或者是家人的邀约或要处理什么事,很庆幸的是我能很顺利的安排然后不会于行愿茶会撞期。珍惜及感恩有这样的因缘能每次和生命做约会。我可能现在没有“慧根”但是我傻傻地“会跟”。哈哈哈!愿自己继续“会跟”,慢慢的地累计“慧根”。对了,在写心得报告前,我报名了两项佛教活动。第一个是【这是一道线 Online佛学工作坊】32夜的线上佛学工作坊和第二个是【2021年鹤鸣禅寺云端初阶禅修班】为期5堂课。就写到这里,我过后再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吧!

 

【您对智慧是消极和积极的理解是对的。只要有心和生命做约会,就会用心去安排时间来参加,这也是智慧的展现,愿您继续“会跟”,“慧根”增长!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

鏸赪_《六祖坛经辨正》般若品 page373-393

 总净心,念摩诃般若般罗蜜多

这一章,果煜法师说学佛有没有进步,可以从消极地減少烦恼来确定;也可以从积极地看那人处理人事时,能不能处理得更自在,更圆满而肯定。

最近,妹妹来我们家做客,与妈谈起一些彼此对佛法的观点。原本有说有笑,但过后却因双方观点不同,而搞到气氛有点僵。

我妹妹一直滔滔不绝,我妈没有机会完整表达自己的立场,她就起情绪了。虽然,我比较认同妹妹的观点,但我看到情况不妙,便赶紧叫妹妹停止,让妈妈先表达她的意见。幸好平时修行有方,在紧急关头把方法用上,不然妈妈火山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我妈修净土法门,以到西方净土为目标。因此,她一直鼓励我们持诵阿弥陀佛及修净土法门。但是,每个人都有比较相应的法门或师父,所以不必去勉强别人跟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妈妈以为儿女好为出发点,我是可以理解的。过后,我跟妹妹说妈妈只是需要我们聆听,我们不必与妈妈对立,她的见解,我们就好好聆听并接纳就足够了。

今天早上,另一个发生让我看到自己处事的进步。我妈常批评我做家事的方法不对。其实,我们的方法都不分上下。以往,我会坚持自己的方法,或者压抑自己的情诸,接受妈妈的意见。但是,这次我聆听后没有多大的情绪波动。一笑过后,便接受她的意见。过后还自嘲自己不夠聪明,要去面壁思过。双方就轻松打破僵局了。

当明白了诸法因缘生一切唯心造,就必须把任何佛法的知见落实在行为中,而成为生活的指标、生命的指标。以这样学佛、修行,对我们才能有真正的受益。

【与家人相处的当下, 能时时聆听,欣赏,接纳而且能化解僵局为祥和是很美的发生。相信世界一花, 禅行天下的精神已经从您的生命中绽放】

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

燕燕《六祖坛经辩证》行由品 pg337-351心得报告

 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应该会有灵敏的觉察能力而不会与妄想打成一片。因此不打妄想的功夫是从很快的察觉到我在打妄想,而把妄想打消修起的。

以前我禅坐时是一直希望能消除一切妄想或能坐越久就是真功夫了。這四天的禅修让我明白应该有更强的心力耒觉察自己的妄想而把它打消,自己也要明白妄想的根源。

上个周末因为要参加禅修就把平时在周末要辦的事情全部安排在星期六白天,包括把车送去修理,买整个星期的菜,煮午饭等。根据我的时间表应该是中午之前就可以辨完了。可是当我丈夫从车厂接我时,他就说他不能马上送我回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必须跟着他去辦点事。当时我的心就想讲他没有早和我说,不然我可以grab 回家的,察觉到自己的妄念,我就压下情绪,和自己说保持着不知的心,就顺着境走吧。当下這么一想,情绪也沒了。接着丈夫就接到电话,是电器公司要耒我们家装冷气,其实已经催了几个星期了,一直没有消息。竟然全部发生在同一天。可是当下我就很自然的说𨒂迟多一个星期吧,反正当时家里的人都不得空。电器公司也答应了。其实当时丈夫比我还苦恼,可是听了我這一说他也接受和平静下来。

换作平时的我可能知道丈夫不能马上送我回家或收到电器公司的来电时一定会怪丈夫搅乱了我的时间表的。其实這都是相,真正的根源是自己的慢心,和自我,什么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这就是修行的好处, 能时时用上不知的心, 生活不但自在而且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转化生气为祥和

鏸赪《六祖坛经辨证》付嘱品 pg286-302 心得报告

 “从修行法门而言,真要相应于无相,乃要从“无行”中去著手。而要成就无行,又得从“无我”中去体验”。

“证得无我,则不再以自我中心而分别取舍。心无所求,则皆无所谓”。

这一章主要在谈“性,相”的部分。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因为不断的著相,而无法出离苦海。而我也如一塊浮木般,在苦海中不断飘浮。

多年前,公司的年度报告原本由另一个部门全程负责策划与执行,但因为某种原因,这个“艰巨”的项目就落到我的部门,从那时起,“恶梦”就开始了。

当初,我们的心态是非常抗拒的,但是因为这是总裁的決定,不想做也得接受。我回想起当时因为我们不是很欣然接受这个项目,所以我的团队对那个同事充满着对立的心态。虽不满意,但两个部门还是必须继续合作以完成任务。

自从上了行者培训营及行愿茶会后,我觉察到自己这几年来待人处事的心态渐渐有所改变,我学会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不再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每年都与HBT的八日禅修撞期)。

该部门的离职率蛮高,这同事的得力助手(负责年度报告)也离职了,因此他迟迟都无法交年度报告的资料给我们批改。当我意识到大家各有各的处境/苦处,我就不再有辛災乐祸,袖手旁观的心态,并鼓励我的团队主动的帮忙他,而我也帮他做其他方面的协调工作,以加快进度。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在九月十七日完成报告并如期寄发给股东们。因此,在帮助同事的当儿,其实也帮助自己达成目标,达到双赢的局面。

我感受到“当心中种种心结、执著,全部灭尽,才能完成真正的不动。这时候,情虽不动,但对万事万物的观照,反而能夠更敏锐更开拓”。更重要的是,“当心无所求,则皆无所谓”,那么人自然就轻鬆自在了。

【苦海无边但庆幸的是我们有机会学佛就有机会脱离苦海。每天学习发四宏誓愿,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2021年10月10日星期日

志成《六祖坛经辩正》坐禅品pg337-351 - 心得报告

果煜法师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净无行相,却立净相,就是会通过修行时的感觉,如妄想减少了,身体轻安了,而立净相,以确定自己的功夫了得。确实,通过修行做功课,会有所体会,如早上先开始做108 拜,流汗了,身体轻松了,身热了,接下去就会更有精神去做其他运动,例如在跑步机上快走。睡不着时,静坐也可以收拾身心,减少妄念,心静后,帮助睡眠。我觉得这些只是方法和工具,只是运用,只是去做,但不执著,不著相,不立净相,就不会在里打转。

果煜法师也谈到,相是差别的,而性乃不动也,一个善知识对所有的众生亦然,都是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修学成道。学校的老师亦然,希望学生能成人成才,考到好成绩。疫情期间,学校上网课,后两班学生以多种原因缺课。老师、家教协会、辅导处、训导处都已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疲以奔命,帮助学生,学生还是不进来上课。这种现象,我想我们也得接受,在学校开放实体教学时,才给予学生协助。


【是的,能够不执著修行过程中所所显现的净相,只是一直用方法,功夫才能不断的进步。】

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芷琳《六祖坛经辨证》付嘱品pg273-286心得报告

确实如此佛法是所谓的中道法门,不即两边,也不离两边。简单举例就是佛教徒常说的「自利与利他」。如果偏向自利,或偏向利他,都是偏一边。以偏向自利者,到极端即成损人利己!反之,如偏向于利他,到极端即成牺牲自己、全成他人也。而这有损有利,即非中道法门。所以说,我们应该从因缘法去观察,便能确立:自利跟利他,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最近自己是如何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上并且含有自利与利他的概念。至20205月份开始,自己选择了继续担任2年沙登佛教会社区青年团的筹委之一。我选择加入了培训小组,主要是想尝试筹备不一样的活动内容策划。经过了一番讨论,培训小组所有组员决定采用比较贴近青年人的工作坊主题及每次主题会带出佛教的theory/concept.工作坊活动共有3系列,一个月一次,大约34期为一个系列。详细系列如下:

第一个系列:关于财富 (自己安排)
研讨佛教所说的财富及佛教理财的概念。如何正确地使用财富?财富与幸福和人生价值观是怎样的概念?

第二个系列:关于人生启程 (自己安排和邀请法师)
探讨老病死生是否是佛陀要带给我们的奥秘?做好准备脱离六道轮回及了解自己想要向往的修行地方是哪里。
 
第三个系列:关于交际魅力 (自己安排和邀请老师或讲师)

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重要性。有生活上的人际关系及职场上的人际关系。

就这样我们培训组工作坊活动在202010月份正式开跑到自今。虽然在筹备的当儿有些意见不合,计较的心还是有的,但为了把当初的3系列工作坊活动概念给完成,无论如何成年人嘛,岁数最小的都25岁了,大家都懂得互相配合彼此迁就好让工作坊活动顺利完成。

整个过程下来,自己的确学习很多,因为边筹备边学习很practical,再来就是用心安排的工作坊主题也得到其他青年团团员的认可,自信心也be firm.我个人学习的方式比较实际些,就是想做就要把事做好,别想想就放着,那倒不如别花时间去想!我主动去问大家,因为我会要知道现在大家差不多毕业的青年人及工作的青年人需要的,然后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承担开跑这次的工作坊活动。透过这次3系列工作坊活动,做了很多research, 得到很多资料,尤其是佛法的部分,就好像原来我学过这佛法,但是似乎忘了可以这样运用,都被遗忘了,但在research下突然又记起原来可以这样运用。

我在这里是想要表达,的确用心策划的工作坊活动帮到他人也帮到我自己,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说的自利利他。很多时候东西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试想如果没有青年团成员来参与工作坊活动,那么哪来的互动,分享,讨论啊!培训组要如何得知原来大家都想在探讨老病死生时,明白为什么自己害怕死?死了究竟去哪里?如何在职场上有着正确的正知见呢?个人及佛教理财的概念相同等?

【 很高兴妳能够从策划活动中达到自利利他,从实践佛法中获得的法益就转化成自己的福慧资粮,不断的修福修慧,不只今生好,来生会更好!继续努力! 

鏸赪《六祖坛经辨证》付嘱品 pg273-286 -- 心得报告

 能从起心动念中去返照,而消除烦恼、挂碍、邪见者,即是将佛法运用于生活上也

我赞同果煜法师所说:一个真有智慧者,才能善巧地去抉择互惠的平衡点,故能让自利与利他相得益彰。所以这不即两边、不离两边的中道法,才是世出世间、福慧两足之法

我团队中的Gen Y下属们,自信过高,但能力不足。他们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下属A(Senior Executive)常针对下属B(副经理),觉得他的工作能力比不上她,但我觉得两位都各有其优缺点,都是我的得力助手。

为了善用人才,我通常都会跟据各人的強项来分配适合的项目给让他们负责,以取得最佳成果。B的策略沟通能力比较強,所以我分配他负责比较重要及复杂的部分,而他也不太需让我操心并能顺利完成工作。为了让A学习,今年的年度报告,我让她负责案例分析(case study)的部分,同样重要但相对比较适合由她来负责。我给了她一些指导方向后,就放权让她全程负责这个项目。

她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主管沟通后,便把文案写出来了。她的文案写得太天马行空,不太适合年度报告的格式,但我没有马上删改她的文案,而是让她直接交给负责人过目。结果负责人并不批准通过。因此,我们就一起开会讨论过后重写。面对其他部门主管的点评,她从坚持己见到默默接受。我也引导她如何提问以便更了解公司的运作才能写出有素质的文案,而不是东抄西抄而拼成的文字。最后经过了N次的来回更改后,文案就终于通过了。

这个过程,对她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与学习。当她亲身体验了B的经历,她就会知道B用了多少心思与时间去完成文案。我也希望她能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努力去改进。对我而言,在领导下属这一塊,我学会陪伴他们慢慢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服从指令。

曾经有位智者告诉我没有完美。对于一向追求完美的我而言,简直是当头棒喝。真理是什么?世间万物没有好坏,美醜,对錯,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因此,从各有优点、各有缺失中,我们就不会执著非要什么不可。而这即类似于真空心境。而每个人于世间中都有其不同的定位,则只要针对自己的特点去发挥,便有其生命的价值,而无所怨尤也

同理,我看到这两位下属的优缺点,但我只针对其特点去让他们发挥以便提升他们对部门及公司的价值。同时,也达到自利与利他的双赢局面。

【作为上师能陪伴他们成长而从中能互相成就,自利利他。 你真的很棒!】